您现在的位置: 新泰市青云中学 >> 教学科研 >> 校本培训 >> 正文

课程改革:能否扔掉考试“指挥棒”?

作者:朱永新 来源:转载 发布时间:2007-06-04
 

    第一批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贵阳市通过三年的改革实践,颠覆了许多陈旧的教育观念,参加课改的中小学课堂无异于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“革命”。2004年,首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面临中考,改革实验的成果即将接受检验。中考制度如何改革,成为千家万户高度关注的焦点:课改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“应试教育”的误区?课改能不能够真正地扔掉考试这根“指挥棒”?

    来势迅猛的课改革命带来四大变化

    2001年秋,新一轮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42个实验区拉开序幕。国家教育部提出,2005年前,要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定、实验和修订。这场改革不仅来势迅猛,而且史无前例,涉及到培养目标、人才培养模式、课程结构、教育教学、考试评价等一系列领域。

    贵阳是最大的国家级实验区,学生量约占当年全国参加课改实验学生总量的六分之一。贵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仕儒介绍,贵阳课改实验启动的范围之广、规模之大、参与师生之多、实验的学科之全,在国家级课改试验区中屈指可数。课改实验启动以来,贵阳市确定了“四全”工作策略。2001年秋季开学后,三个城区全部进入实验;各类学校,包括公办、企事业办、民办公232所小学、85所中学全部覆盖;小学、初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;新课程设置的所有学科,包括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所有学科,小学三年级以后才开设的学科全部开展。2002年,贵阳市其他9个区、市、县也作为贵州省省级实验区进入课改实验。

    课改三年,实验区无论是在教材选用、课程设置、教学方式、考评办法,都切实发生着可喜的变化。

    变化之一:颠覆了数十年不变的教材

    新教材改变了十年二十年不变的老面孔,受到学生的欢迎。贵阳市十中初二(1)班的黄妍同学说:“拿新课本跟表姐用过的旧课本一对照,感觉变化特别大,就说语文吧,老课本开本小,但要厚得多。有一半课文完全不一样。”

贵阳市师大附中的一节多媒体生物课上,老师正在利用课件给学生讲解。

    新语文教材删减了一批显得比较陈旧的课文,新增了三分之二的篇目。几十年稳坐语文课本“老三篇”宝座的杨朔、刘白羽、秦牧的散文被淘汰,川端康成、季羡林、史铁生等近现代名家首次出现在课本里。旧教材按体裁划分单元,新教材则改为专题。初二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分成长征组歌、爱国情怀、至爱亲情、江山多娇、人与环境、高新科技、汉字等专题,内容更加丰富。此外,新课本还增加了“综合实践活动”、“师生自荐课文”、“自由读写单元”等内容。贵阳市十九中数学老师刘燕说:“新课改教材更有亲和力,在编排上更注重于学生的‘学’,而不是教师的‘教’。”

   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,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,但由于教材一成不变,教学上的改革总是“换汤不换药”。贵阳十中语文老师陈笑巍说:“我认为,允许选用多样化的教材,触及到了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。”

    变化之二:“综合”掉了不少传统学科

    拿课改前后的课程表比较一下,就能看出新旧课程设置的“不一样”来--过去的很多传统学科被“综合”掉了。

    小学课表上,音乐和美术合成了一门艺术课,一、二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改成了思想与生活,三到六年级则叫做思想与社会,自然课变成了科学课。初中课程,历史课和地理课合成一门历史与社会课,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统称科学课,体育课则改成体育与健康课。课改后,传统的语、数、英、物、化之外,还出现了一门综合实践课。

   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,学生填塞现成知识的时间多,思考实践的时间少。而新课标则明确提出,放手让学生去想、去做。

    贵阳十中副校长鲍康杰说:“综合实践课有一次作业是由学生设计校门。学生必须先了解学校历史、校园文化,这就体现出学生做社会调查、与人交际的能力了。然后,还要综合利用数学、物理、绘图等方面的知识,才能画出设计图纸来。课改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课程设置趋于综合,只有综合才能避免单学科造成的知识割裂。”

    变化之三:填鸭式不再能适应新课标要求

    课改迫使老师们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,满堂灌、填鸭式不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了。教师逐步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。仅仅是板书漂亮,口齿清楚,课时紧凑,不再是评价优秀教师的绝对指标。

    贵阳市实验小学语文老师郑秋娟对此体会犹深。课改前的传统教法是按拼音、字、词、句、文的顺序教学,辅以大量听写训练。而按照课改要求,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不再强调拼音。课堂上教授生字时,甚至允许学生去“蒙”,去“猜”,取消听写训练,平时不考试。根据新教学大纲要求,郑秋娟坚持教授学生多种识字学字的方法--通过偏旁部首猜字,互相咨询,查字典。

    经过一段适应期后,郑老师的学生在识字量和阅读能力上,基本达到了过去三四年级的程度。郑老师的教学实践体现了课改的一个新观念:与其教会学生认识一个字,不如把识字的方法传授给学生。

    贵阳十八中校长徐谦认为,“课改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,教师的施教之功,贵在引路,妙在使学生开窍”。

    变化之四:学生的长期全面发展比一次考试更重要

    从单一关注成绩,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,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,教育“以人为本,重视发展”的思想已经在贵阳实验区逐渐树立。

    在贵阳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十班的墙壁上,贴着一张全班同学的“行为评比表”。不同颜色、不同形状的十种几何图形,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行为评比标准:学习星、文明星、纪律星、集体星、劳动星、生活星、孝敬星、人际星、艺体星、智慧星。而在过去,同样位置贴的是学生考试成绩排名表。按课改要求,考试一律不排名次,不在班上公布同学的分数。

    贵阳二十一中初三(3)班的冯静同学学习成绩并不出众,班主任老师王蓉在期末评语中写到:“你的手工做得多么精巧,文化课上你很努力,但它不是你的强项。‘天生我才必有用',考职高吧,学习自己喜欢的服装设计专业,一定能有所建树。老师期待有一天你能为我设计一套漂亮的职业装。”

    王蓉说:“老师陪学生走过的只是人生的一段路程,影响却是终生的。如果只看成绩,而忽略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特点,这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。”冯静则说:“王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很大的信心,学习成绩不好,并不意味着不能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”

最关心的还是“考试怎么考”?

    贵阳实验区出台的《2004年初中毕业、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方案》明确提出,中考命题将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,偏题、怪题、死记硬背的考题,将不再出现在卷子上。过去,高中招生,无非是几个科目的成绩简单相加,然后按照录取人数划定录取线。《方案》提出,毕业考评的结果也将被纳入学生升学的依据之中。

    陈仕儒说:“反映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,体现为过去重视选拔性评价,现在则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。升学‘指挥棒’的改革意味着,初中学生将不再为‘题海战术’而苦恼,他们初中三年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表现变得越来越重要。”

525日,贵阳市师大附中高二(9)班的一节语文课上,几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表演《牡丹亭》“春香闹堂”一课。

    贵阳十八中校长徐谦说:“课改强调注重过程评价,但由于多年来的选拔型教育体制形成的惯性,家长关注的还是结果,简单说就是高考。照课改要求去教,孩子能不能考上好高中、好大学,是很多家长非常担心的事情。”

    2004年,贵阳实验区将改变过去初中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“二合一”的考试制度,将其分开进行。学生的毕业权限交给了学校,毕业考评成绩不仅包括在校各年的综合学习成绩,更注意学生道德品质、公民素养、学习能力、交流合作、审美表现等多方面素质的评价。评价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、同学评价、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来综合作出。分数不再是唯一的中考录取标准,升学考试成绩和毕业考评结果都是重要的录取依据。各所高中在选择和录取新生时,不仅通过卷面成绩,还可以通过学生在校的综合考评进行选择。

    但是,这项考试改革能否落到实处,学生和家长仍有顾虑。他们指出,综合考评成绩,学校可操作的空间很大。升学率的高低,重点高中录取的学生数,其实仍然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硬指标。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,即使综合素质评价不理想,学校没有必要也不会设置障碍。另一方面,有的学生过程性评价的等级很高,但升学考试的分数却可能不理想,也可能无法考上好高中。“这样一来,所谓‘毕业考评纳入升学依据’,很可能根本落不到实处,分数还将是最后的杠杆。”一位中学校长说。

    贵阳二十一中学生林培说:“同学开玩笑说,课改‘减负’成了‘捡负’。课本上的内容少了一些,为了应付考试,又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。还是觉得压力很大,负担很重。”

    学生家长耿立法说:“不管课程改革怎么变,都离不开考试这根‘指挥棒’,否则,泛泛地谈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,没有任何意义。”

穿“新鞋”,不能再走“老路”

    贵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仕儒说:“课改是一次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参考,‘摸着石头过河’式的改革。”贵阳试验区在课改进程中发现,教师将课改理念转化为自觉实践和主动创造还有较大距离,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,时有“穿新鞋、走老路”的现象发生。

    市府路小学语文老师杨洪说:“一开始,我摸索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授学生,第一学期眼看着要结束了,给学生一摸底,教过的生字,能个个认得的,全班不超过三分之一,听写成绩更是一塌糊涂。家长忧心忡忡,找老师反应,只好又采用听写、默写的老办法补课。传统的教书方式经过几代人的实践,感觉更牢靠,课改的新观念、新方法让我们觉得心中无数。”

    贵阳市铁路中学初三(3)班的学生高寒说:“很多同学的家长到处找人给孩子补课,说是照学校现在的教法,基础打不扎实。”

    慈兆民说:“尽管课改明确提出考试不要出偏题、怪题,要注重考学生的应变能力、综合素质等。但一些教师仍然在用老经验来应对新问题,猜题、打题照样是对付考试的法宝。据我所知,到了初三,有的学校还是用突击的办法给学生补课,学生照样轻松不了。”

    贵阳市作为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,可供参考、借鉴的经验不多,因而难免会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:

    第一,新课程学业评价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,新课程学业评价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,可供参考、借鉴的经验不多,因而难免会出现一些倾向性问题。如,评价手段过分单一,以终结性评价为主、纸笔测试为主,以考知识为主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;激励性策略片面化、简单化,部份学校的做法是一味地表扬,对学生作业除了以“优”、“良”、“中”批示外,没有任何评语或信息;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未落实,评价的主要内容多限于学生的思想品德、遵守纪律,而未关注到学科教学中包含的丰富的基础性发展目标的有关内容,比如乐于参与、积极探究、表达、沟通、合作、分享,敢于创新、勤于实践等等。

    第二,随着课改实验的滚动推进,郊县农村进入课改,教师现有水平难以适应实施新课程的要求,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与提高的问题十分突出。

    第三,随着课改实验的滚动推进,实验范围、规模越来越大,教师培训任务越来越重。特别是在寒暑假的岗前培训,各实验区都需要专家的指导。贵阳市采取的方式多为“大兵团作战,专家来回飞”,要么将大批教师送到外省参与培训,要么请专家来授课,效率不高,针对性也较低,这种培训方式亟待改进,培训手段的更新也迫在眉睫。

    第四,课改实验的硬件跟不上,缺乏相应配套的设施、设备和仪器,尚待研究制订新的标准,加快实施新课程设施、设备的建设和仪器的配置以及相关资源的开发。

    贵阳市十四中校长曹炳田说:“推行新事物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,课程改革,从领导到老师都要丢掉‘怕’字,立足于‘闯’和‘创’,也就是说要大胆设想,大胆实践。当然,“大胆”决不是胡思乱想,不是随心所欲和盲目从事,而是要大胆设想,小心求证。课改不要怕‘乱’,要善于‘乱’中求‘治’。既不能太理想化,也不能畏首畏尾,一遇挫折就停步不前。”

点击数:1082次 【字体: 加入收藏 打印文章